李国珍医生分享关于穿支皮瓣在头面部修复中的应用
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03:20    点击次数:115
一、技术优势与核心价值

1.精准修复与美学效果

穿支皮瓣以穿支血管为蒂,可灵活设计皮瓣形状(如拱顶石形、螺旋桨形等),通过推进、旋转等方式覆盖创面,最大限度减少辅助切口,并遵循面部皮纹方向或隐蔽部位设计,显著降低瘢痕增生风险。

2.血供可靠与功能保留

以头面部穿支血管(如颞浅动脉、面动脉分支)为蒂,皮瓣血供稳定,术后皮瓣色泽、质地与周围皮肤接近,同时减少对毛囊和头发生长方向的损伤 。

二、适应症与临床选择

1.常见适应症

●肿瘤切除后缺损(如皮肤癌、黑色素瘤)

●外伤或烧伤后软组织缺损

●瘢痕修复与器官重建(如耳轮、鼻部)

2.皮瓣类型选择

●局部穿支皮瓣:适用于中小面积缺损(如V-Y推进皮瓣、皮下蒂“风筝”皮瓣)。

展开剩余59%

●游离穿支皮瓣:如股前外侧穿支皮瓣,用于大面积缺损修复,需结合显微外科技术。

三、关键技术要点

1.术前评估与设计

●使用多普勒超声或MDCT造影定位穿支血管,明确穿支管径(0.3~3.0mm)及走行。

●遵循面部美容单元分区,结合3D打印技术辅助构建鼻、唇等复杂结构。

2.术中操作规范

●皮瓣面积需略大于缺损范围(如缺损0.8×1.0cm时,皮瓣1.5×1.0cm) 约20%。

●避免蒂部受压或扭转,注意保留穿支血管束的完整性?。

四、并发症与术后管理

1. 常见并发症

●皮瓣部分坏死(发生率约2%~5%,可通过植皮补救)。

●皮下血肿或感染,需及时引流并使用抗生素。

2.术后护理重点

●保持皮瓣温度(25-27℃)与适当体位(患肢高于心脏1015cm)。

●术后7-10天密切观察皮瓣颜色、温度及毛细血管反应,每12小时评估一次 。

五、发展趋势

近年来,结合再生医学技术(如预扩张皮瓣、干细胞应用)和数字三维重建,可生成超薄、大面积皮瓣,进一步减少供区损伤并提升修复效果 。例如胸前区预构自体“新脸”移植,为全脸毁损患者提供了无需异体移植的解决方案。

发布于:福建省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